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直資」風暴





小弟一早預言將有更多津貼名校轉做直資,如今加上國教風波,勢加快這股轉直資風。不過,直資學校絕對是當今最畸形的教育制度,造就不均衡的教育生態,將教育推向階級化、貴族化。

直資學校「既是津校也是私校」的獨特身份給予他們很大的競爭優勢,充裕的財政資源的確讓學校能夠持續提升教學質素,例如至少可以聘請更多老師以分擔教務和提升對學生的照顧;直資學校於教學方針、課程設計和班級編制亦享有高度自主,不像其他公營學校般受盡母語教學、縮班殺校的折騰;而且在現行的分配學位機制下,容許直資學校自訂收生準則先進行全港性面試收生,但收生準則從不具體公開,家長根本無從稽考黑箱中的作業;學校收生時有沒有考量學生的社經背景無人得知,但高昂的學費多少已令清貧學生卻步;雖然存在一套助學金計劃保障清貧子弟有機會入讀,但現實發覺不少直資學校都訂立嚴苛的申請條件,甚至剋扣助學金,間接表示這一類學校並不是太歡迎清貧精英學生;而在可於「自行分配學位」階段進行全港性面試收生,表示直資學校大有機會盡攬能夠付得起高昂學費的精英學生,不斷滾存並提升學校名聲。

近年,越見更多傳統名校紛紛轉為直資,兼收取高昂學費,盡顯貴族學校本色。今時今日,家長因為但求脫離教改的「魔爪」亦對直資學校趨之若鶩,令一些普普通通的直資學校也日漸「吊高嚟賣」。

點解名校尤其喜歡轉直資?仔細想想,普普通通、招生能力一般的學校根本負擔不來轉做直資的風險,因為只要學生人數減少,按人頭撥發的資助就會有所減少,因此我們多數只見到具高收生能力的津貼名校轉做直資,既能夠擺脫政府弊政,換來收生及教學自主,又可以政府、學生兩邊收錢,何樂而不為?

試想想,一間津貼學校(尤其名校)轉做直資,營運開支理應不會突然大幅增加,例如水電煤等日常性支出不會改變,添置教材設備用不著太多金錢,校舍不可能大幅度擴充,原有老師的薪酬更加不會因為轉做直資而突然有所提升,而由於名校本身原來的教學模式已屬優質一派,剩下學校可做的可能就是請多幾位老師、做一些純粹錦上添花、為洗錢而洗錢的項目。這也大概解釋了為何直資學校一般都擁有巨額儲備,特別是那些一線名校尤甚。

坐擁龐大資源,享有高度自由,但欠缺完善的監管,令直資學校日漸演變成一個個小王國。好在審計署2010年踢爆全部72間直資學校多項違規行為,不單行政管治一團糟,坐擁百萬以至千萬儲備但仍照加學費,又剋扣助學金,更離譜的包括擅用學校的錢炒股、以校長校監名義自置物業、賑災捐款慘被「托水龍」等等,揭穿了直資學校「不務正業」的一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