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花臣」教育

今天看到兩則有關教育的新聞,很有感受。一則是「直資博覽入場人次破紀錄」,另一則是「小學要全級學生買iPad」。

報道話一連兩日的直資博覽共有超過八十所直資中小學、津小學校「擺檔」,吸引逾兩萬名家長前住參觀,打破去年首屆入場人次紀錄。三場校長座談會皆「爆滿」,由於座位有限,大批家長寧願站著也要觀看嘉賓講解選校策略。

大家感到奇怪嗎?老實說,我覺得這現象很奇怪。大學辦升學覽我能夠理解,也有一定程度的「商業理由」。但現在連中小學都在辦升學覽,這就有點匪夷所思。我一向認為肩負基礎教育使命的中小學應該專注教學,再有多餘的精力和資源都應該投放到學生身上,作育英才是本業嘛;而不是參加覽會,沾上點點商業味來。對於學校或書院,小弟一向天真地相信有麝自然香,有質素的學校和有好的教育理念,自然有人找上門,犯不著借參展去宣講自己的教育理念。搞這個升學覽的機構也是好心做壞事,因為這樣的展覽只會放大當下教育生態的競爭,營造緊張的氛圍,最後影响了家長的神經和苦害了莘莘學子。
 

不過事實証明,至少有超過兩萬名家長自願或被迫地走入這緊張刺激的戰場朝聖,在攤位之間撲來撲去,神色凝重地聽校長及(所謂)專家的選校攻略。好想做記者走過去扑咪,問他們一句:「真係為乜?有冇諗過要得到好嘅教育其實可以唔使咁樣?」父母或甚至學生自己不就是「選校專家」嗎?

大家又好像忘記了審計署2010年踢爆全部72間直資學校多項違規行為,不單行政管治一團糟,坐擁百萬以至千萬儲備但仍照加學費,又剋扣助學金,更離譜的包括擅用學校的錢炒股、以校長校監名義自置物業、賑災捐款慘被「托水龍」等等,揭穿了直資學校「不務正業」的一面。而且,大多數直資學校都幾淪為貴族學校,收取高昂不菲的學費,加上制度令直資學校可以自行收生,就算是負擔得來走去報讀了,絕對收生權還是掌握在校方手。

於是乎,家長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盡早學和學更多,務求是但有一瓣彈出,入到校隊港隊,借此攻入心儀學校校門。就有記者在會場內扑咪扑中幾名家長,一位月花三萬五千元培養孩子,另一位要求升K2的小女兒同時上八個興趣班!可見「學得多」似乎是很多家長的核心價值。咦,不是「學得好」嗎?

另一則是「強迫」全級學生買iPad,新聞中的石硤尾聖方濟各英文小學在沒有諮詢下,9月起於小三中、英文科全面推行電子教學,並要求所有學生購買iPad平板電腦作電子書,費用是購買課本至少3倍。雖然校方指不會強迫學生買電腦,家長可以每年2,000元向校方租用,一連租用3年電腦即歸學生擁有,但總費用高達6,000元,比一筆過購買貴28%

這裡不評論該校的學生能否負擔得起高昂的iPad,而是深明教育的意義的校方墮入了電子教學的「陷井」,以為這樣就是採用了電子教學可以提升學習效益,而忽略了iPad只是一個媒體,一件工具,最重要是教學得法和學生學到什麼。墮進了這盲點,電子教學最後只會淪為一門「花臣嘢」而已,學習成效成疑。

都係果句,現今的香港教育已變得很功利,大部份重量多過重質,學校要資源多、project多、課程coverage多、花臣多、精英多;家長要求功課多、瓣數多、獎項多。談重質時也喜愛本末倒置,講媒體、講工具多過啟發思維、提升學習興趣和動力的教學能力。

小弟想講,港英時期(尤其七八年代) 我們不潮興升學覽,沒有校網,未有直資,中英夾雜教學,冇上興趣班,不知什麼是電子教學,也一樣能夠培訓出很多今日出色的人士。敢問一句:教改教改,能向我們保證將來的社會領袖和賢達可以像我們這一輩一樣水平嗎?

[要改善香港教育生態,舒緩競爭,其實有很多方法。例如最明顯就是大增大學學額,還有其他可參考《特首開工喇!》第五章「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