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創意」是怎樣鍊成的?...用心觀察、認真發夢

一般人而言,通常是年紀越大,創意越少。為什麼呢?某部份原因可能是隨著年齡,每天要處理要費神的事情會越來越多,哪再有心神去創作去創新呢?!另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我們都學懂了太多,習慣了take everything for granted,腦袋裝著很多知識的包伏,視眼睛見到的為合情合理、理所當然,因為這是學校教的或是家長從小灌輸的。

我們可以理解學校教授的其實是一套劃一標準化的基本知識,講創意的成份很少,有時甚至會「謀殺」創意!《怪獸家長》作者屈穎妍有以下一個故事:

小學老師起了「我的朋友」作文一題,8歲的幼女這樣寫到:
「黃異寶是我的鄰居,他是個頑皮的男孩子,比我大一年,九歲了。我們常常一起玩躲猫猫、打皮球、跑步、散步,大家相處得很好。聖誕節他來我家燒烤,沒想到原來他也喜歡我家的小狗(下省二十字),最後,忘了告訴你,黃異寶其實是一頭狗!」
最後老師只用紅筆批下兩個字:「離題!」

看罷小弟其實十分欣賞這篇創意十足且文筆生動貼題的文章,真的想問十萬個為什麼小學老師要這樣kill了「狗可以當朋友」這精釆點子。可惜,這僅僅是眾多例子中的其中一個。難怪前文的羅賓森爵士說學校並不是培養創意的好地方。

那麼要培養創意,家庭教育就起了很大作用了,尤其當孩子年紀還小時,譬如說中學之前。又其實很多培養創意的方法只是老生常談的小點子,目標在於營造具啟發性的生活環境和習慣,並不需要很多資源和刻意訓練,也不一定要送孩子上什麼藝術班、右腦訓練班云云。

要有創意首先便要懂得觀察,因為細心觀察不但能夠看見「能看到的」,更重要是讓腦袋看見「不能看到的」,想到還沒有給造出來的東西,又或者是能夠令做事更輕鬆的方法。舉例日本很多幫助生活小節的小發明便是從觀察中想出來的,還有蘋果那些非常user-friendly的產品和操控介面都是從不斷觀察用家的研究中孕育出來。

所以家長應當給予孩子多些機會、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四週事物。機會是容許孩子對一件事或一件東西定神注目,著迷更好(但當然只限無傷大雅或有益身心事物,適可而止,提妨沉迷) ;孩子會對一件事物著迷代表了他/她對這事物有興趣,所以做家長的不應該表現出否定這份興趣的行為和態度,例如打斷、疾礙、催促或顯得不耐煩,反之應該包容和欣賞孩子這份好奇心和專注力,留點時間先讓孩子的腦袋去process一下眼睛看到的,之後再與他/她分享在看什麼、想什麼。

現代孩子一天的schedule也很煩重,返學放學+補習班+興趣班+課外活動,若要營造培養創意的生活環境,一天生活當中應該留一點白,少少空閒時間讓孩子去觀察,腦袋可以buffering一下,讓一天學到的看到的能沉澱一下,說不定會煉出一些創新點子出來。如我之前談孩子夢想的一篇:每天,請讓你的孩子發發白日夢!

如果要刺激創意,廣闊和多元化的空間也是很重要的環境條件,不妨多帶孩子到不同的地方走走,郊外更好,大自然生生不息包羅萬有,天然地千變萬化,大家隨心觀察感受,永遠是培養創意的最佳教材。而且附送清新空氣,有益身心,更有利親子互動,何樂而不為?


已POST
「創意」是怎樣鍊成的?(序)

Photo Source : http://www.wral.com/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創意」是怎樣鍊成的?(序)

談過、批評過、討論過很多迷離的教育現象,很想往後以一個較正面的方向和態度去分享一些有關教導孩子的新思維、好建議,有從世界另一角落借鏡的、看書見到的、朋友處學來的、還有小弟自己膽粗粗想出來的也希望你你你和你能與大家分享更多!

OK,今篇和往後一連幾篇也想談談「創意」。

為什麼?不用我多說,或者跟著很多學者和教育家的口水尾,要在神速發展、資訊爆炸的21世紀保持競爭力,除要懂得獨立思考,具備豐富創意思維亦是不可或缺的揾食能力。

通識科的出現,其實是對的,目標當然是訓練孩子的獨立思考,所以將來的成功看似攪掂了一半;另一半當然是睇創意喇這個嘛,在現行的學校教育環境和政策,各方確實仍需努力。

故此,今日想先分享一段非常inspiring的演講,講者是Sir Ken Robinson (肯.羅賓森爵士),英國一位著名藝術教育教授,既是作家也是國際藝術教育顧問。2006年於TED大會發表了以下生動幽默的演說,雖然只短短20分鐘,但能教人反思了十多年教育的paradigm


雖然爵士本身從事藝術...一個講求創意的行業;但宏觀一點看,其實創意並不是藝術家的專利和特殊能力;普通人只要有創意,對將來發展甚至成就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創意除可見於藝術,舉例也可見於做生意,種種大發明小發明,甚至可應用於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怎樣鍛鍊創意思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爵士點出了學校可能不是培養創意的好地方,那麼在家的培養就變得重要了。遲些會再講,可多留意敝blog, 謝謝!

歡迎參閱!

----------------
什麼是TED
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是美國的一家非營利機構,成立於1984年。每年3月,TED大會在美國召集眾多科學、設計、文學、音樂、教育、發展、文化、商業、藝術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分享他們關於技術、社會、人類的思考和探索。演講中也會穿插一些藝術家的表演。過往著名的演講者包括有:Steve JobsBill ClintonAl Gore…等等。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寵愛名校 Part 2

之前敝blog的一篇《寵愛名校》在網上引起了一些廻响(詳見教育王國) ,早知「名校」這課題相當controversial,當然有支持也有論駁,但真心好高興見到很多家長在熱烈地討論下去,更高興是家長們開始去反思一下一些較深層次的問題了。(截至6115:40共錄得5,726 views67個意見!) 這或許就是在下當初撰文的目的。

小弟不是什麼學者/教育家,但育有一仔一女,都希望他們和其他孩子都能夠愉快學習、開心成長,所以才「大胆」撰文,雖未必能改變大氣候,但希望喚醒一下當前困惑的的家長們多作反思和討論 (- 所以才有網上那些教育選校討論區嘛!),更當然不是跟人家爭論(- 名校不名校)或意途改變其想法,只志在引發並令到討論和反思延續下去。

但一點要強調,小弟絕對絕對絕對絕對不是否定了名校或抬高一些非名校,更絕對絕對絕對絕對沒有酸葡萄入到或入不到名校的孩子,我只是在想如果入到名校固然好 (but provided that 是適合仔女,他們能讀得開心的) ,入不到也沒什麼大災難!

另外,亦真的容許我補充一點,各種勢利/行政/教學問題,無論名校不名校都有可能發生,可能我的寫法把整件事簡單化了,如覺被冒犯了,向各位說聲不好意思。(我當初既flow係諗住話名校不一定好,其他學校也不一定差嘛。)

可能條標題太誇太搶,文筆差矣,讓人覺得小弟預設了反名校的立場,下次會多加留意。

不過雖然我沒有完全直接(或者根本沒可能)去詳細了解各間學校(尤其名校),但身邊好多故事告訴我當前的教育氣候,我亦讀過好多有關書籍及認識好幾位教育文化界的朋友,不得不承認香港的教育和家長(包括我自己)真的出了問題!

亦基於篇幅所限(和我的懶惰,哈哈!),文中對名校的描述確實是表面一點,但亦是事實的部份。根據我個人經驗/体驗/研究,當然眾多名校中有些(很少量) 是堅好的,校風、教學理念、課程設計也是一流、全面和踏實。但不幸地,大部份其實如有一位網友所說:靠食老本、靠有家底家長、靠挖尖子學生…。至於何解project出來的整体印象好像很重視全人教育,學生面面俱圓?那就要多得marketing和家長需要仔細研究學校的運作,印象其實來自那批尖子學生,大部份名校都以盡收天下兵器為目標,有突出音樂/運動/學業成績的其實來來去去都是那批尖子學生,有些學校會每班安插幾個這類學生,另有些學校會分成一班音樂勁、一班運動勁、一班讀書勁…所以整体看上去整間學校每一瓣都好勁!

但德育方面呢?有宗教背景的學校還好些,但很多學校都會花較多時間在學術、運動和各項比賽方面。

至於成績的操練,以我個人觀察,名校多數只focus操那班頂尖的,對於其他一般學生,學校不會太特別提點或要求加操,因為大多數(99%?)名校家長已經自發功地要孩子加操了。

網上熱烈討論當中,亦有家長朋友誤解了(or challenge?) 小弟呼籲要多了解和尊重孩子意向的意思,認為即係聽晒就晒孩子的意思,他們年紀太少吧,怎能聽他們自己去選學校呢?況且爸媽怎會點條黑路給仔女呢?我們應該為他們提供最好的嘛?他們未試過又怎知道不適合,仔女讀不上呢?

其實我極尊重這些家長的看法,的確「要試過先知得fitfit」是市場上其中一個School of Thought,且可能是大部份家長的主流態度,但大家又不妨討論吓。

想像一下,如果試過但到頭來仔女真的不適合,sadly speaking在現行的教育政策同環境下,真的很多時不是你話轉校就轉校,想插班邊間就邊間,若返轉頭想入返之前其他可以選擇的,人家也未必收你,最後最後真的要仔女捱完那六年嗎?!

雖然有家長會話應該為仔女爭取最好的,甚至怕將來仔女會怨父母沒有曾經為他們爭取最好,但其實這個「最好」是家長認為最好?還是孩子認為最好呢?

所以若然家長不夠了解子女,便就無法明白子女所需要的學習環境、興趣、長處、短處最後挑一所合適的學校,加上一般對心儀學校難以全面理解,困惑時便容易人云亦云,跟從名校或以有否人事脈絡、能否一條龍、世襲制、成績、升學率等等為標準來擇校。(- 但我敢說其實多數孩子是完全不會care這些criteria的!)

也請容許我在此補充說明白一點,了解並尊重孩子意向不等於給了孩子完全的自由去選擇學校,尤其在選擇小學和中學之時,記著尊重並不等於千依百順,自由也不等於任意妄為,家長應該做的是多觀察(不是監察) 孩子 、彼此間多聆聽、多溝通、多分析、多商量,最後選一所「適合」的學校!

當然各位家長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同的criteria,種種的考慮,在選擇學校的課題上其實是沒有完全對或錯的,大家亦不需要說服彼此去認同自己,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孩子將來的發展/際遇也的確無法預計;做父母的當然也想為仔女提供最好的,但都係果句,我真心在推動的是作為家長的應該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嘗試一下用童心去看事情,例如孩子在意的其實是當下,而家長(包括我)在意的往往是將來。

打過譬如,孩子當下的興趣和擅長是音樂,把他送往徧重運動體育的學校大概就是不適合喇。

這樣講如有家長(或甚至教職員)感覺被冒犯或小弟描述有徧差,請敬希見諒並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