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美國讀者文摘文章]
全球教育的典範國家 芬蘭
By FERGUS BORDEWICH
不少國家的學校裡都有欺侮同學、不尊敬師長等現象。芬蘭學校雖不能倖免,但比較少見,而且會很快處理。學童也很少曠課。芬蘭每年約62000名高中應屆畢業生中,平均只有1000人輟學,而其中一半最後也會回校完成學業。這一切芬蘭是怎麼做到的呢?
學校可自行決定教育方式
答案絕對不是大花金錢。芬蘭中小學的開支,的確比歐洲國家的平均開支略高些,但比其北歐鄰國還是少。芬蘭也沒有採取其他國家教育工作者常用的方法:包括嚴格的測驗、大量的功課、基本知識重溫、加強紀律等等。
芬蘭學童幾乎都就讀于公立學校,7歲才開始上學,比其他國家兒童還遲一些,而他們上課加上寫家庭作業的時間,每星期不超過30小時 。相比之下,韓國學童要花50小時,但他們的成績遜于芬蘭學童,排第二。
在1970年之前,芬蘭的教育體制還和許多國家一樣 :學生10歲時,學校就按考試成績分班,一種是普通班,一種是職業教育班。由於轉班的希望很小,這次分班事實上就決定了學童的未來。
當時,有人指出,芬蘭要在瞬息萬變的世界經濟體系中立足,就必須徹底檢討教育制度。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級顧問李奧·柏金說:「今天的社會以知識為基礎。國民必須有良好的教育程度,工作上才可與時並進。」芬蘭教育從此轉變。
原來學童10歲即須參加的全國考試廢除了,16歲之前一律在綜合中學就讀。到了80年代,水準參差的學生開始同班上課。1994年,當局下放教育管理權,學校可自行決定教育方式。教師有很大的自主權,學生個人的需求也獲得更多照顧,逐步確立起「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學生不一定在同一時間做一樣的事 」
波基拉克索小學,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郊區,是一所學習氣氛非常好的學校。在教室外的走廊,4個男孩做完功課後,正蹲在那裡對弈。3個女孩則在校園的另一處排練現代舞,準備演出。他們的身邊均沒有教師。
一間教室裡,茉薇·華妲正在輔導四五年級的學生。他們一共有28人,年齡從10歲至11歲不等,有些在做歷史科功課,有些在答數學題,有些則在寫作文。茉薇說:「我們的學生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一定在同一時間做一樣的事,彼此進度也未必相同。」她指著牆上的一張圖表,上面畫有彩色標識,列明瞭每個學生每天的功課。
在芬蘭,教師們總是鼓勵學生們獨立學習。波基拉克索小學有280名學生,校長基莫·桑茲特洛姆說,所有學生的讀書計畫都由他們自行制定。「我們要求學生自己搜集資料,而不是從課本裡學習,」法文教師寇絲蒂·桑塔荷馬說,「真正的知識來自搜尋。」
這所學校的教師也幾乎從不講課,教師西塔拉說:「你如果只是記下教師授課的內容,不會學到什麼。自己動腦筋思考非常重要。」學生都同意這觀點。有趣的是,教師雖然「督導」不嚴,但校園卻非常寧靜有序:芬蘭所有小學生在校內都不穿鞋子,只穿長襪,所以走路特別安靜。
「讓學生評核自己的成績」
除了獨立思考、獨立制定學習計劃,學校還教學生如何自我評估。校長桑茲特洛姆說:「學校從學前班開始,就教學生評核自己的成績。這有助培養他們對自己負責的觀念。他們負起責任之後,讀書就更覺自由自在。教師不會經常監視他們在做什麼。」
許多小學都會發給低年級學生每週評估表,其中有「完成功課」、「發言前先獲老師許可」等專案。每個專案的左邊和右邊,會有一張笑臉和苦臉,學生對自己表現滿意,即在笑臉旁做個記號;不滿意,則要選苦臉。教師也會以標記說明自己同意學生的選擇。
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評估,則要用文字表達,並在每學年結束時,寫一篇較詳盡的評核。圖奧瑪斯·西塔拉今年18歲,5月時高中畢業,準備上大學攻讀法律。他說:「當你學會評估自己的能力,自欺還有什麼用?」
學生具備了自我評估能力後,例行考試就顯得多餘了。芬蘭的教育家認為,考試帶給學生不必要的時間壓力,對獨立思考的學生不公平。芬蘭教師工會特別顧問利妲· 莎拉說:「不少國家的教育部門認為,強調考試,教育就會改善。我們卻認為這樣適得其反。考試太多,學生只會窮於應付。其實學習往往不能用考試成績來衡量。」
不過,學生到了18歲,還是要參加大學入學考試,約有2/3可以升學;以國際標準而言,這個比率很高。
沒有考試的壓力,芬蘭學校的氣氛都很輕鬆。在芬蘭所有中學,學生除非有課要上,否則根本不必上學;而一下課,學生就可回家。上下課都不響鈴。一家中學的教師理查·卡仁斯說:「太多管束,只會令學生反感。我們的學生有責任感,有尊嚴,因為他們是自願上學,而不是被逼的。」
政府的信任來源於對教師的嚴格選拔
在芬蘭,教師享有極大的自主權,可自行決定使用什麼教學法,也可自行制訂課程,選擇教科書,或者根本不用教科書。受聘後,也不會受到定期視察、評核。
理查·卡仁斯來自英國,在芬蘭教數學10多年。他說:「英國教育部門對教師做大量記錄;在這裡,政府完全信任教師。」
政府的信任來源於對教師的嚴格選拔。芬蘭教師的素質居世界前列,薪水儘管不高,每月只有2000至4000歐元(約合人民幣18592至37183元),但社會地位非常崇高:大學的教育專業錄取學生,每7名申請人只取一人,這比法律和醫學課程更為嚴格。
芬蘭教師工會特別顧問利妲·莎拉說,學校有權解雇不勝任的教師,但這種事幾乎沒發生過。「我們師範教育要求非常之高,凡考試及格者,都不會差到哪裡。」
這些經過嚴格選拔的教師對學生就很寬容了。桑塔荷馬在課上請學生準備一篇法文獨白,描述自己的嗜好。她從這一組走到那一組, 説明他們糾正文法錯誤。
她從來都不批評學生。「批評會使學生尷尬,一尷尬就不想學習了。每個人都會犯錯,這不要緊。學習一時沒有進步或很緩慢,也很正常。我們要學生和自己以往的成績相比,而不是和其他同學相比。」
學校不會放棄任何一名學生
奧拉利中學教師瑪嘉·科依維斯托專門負責輔導學業或品行有問題的學生。她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資質,分別制定了循序漸進而且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首先,她只要求學生來上課;接著,準時來上課;之後,攜帶教科書來上課等等。
她說:「我要求他們做家庭作業,不求他們的答案正確,重要的是努力去做。」
教室裡掛著各學生表現的線圖。一個學生做了功課,科依維斯托就會線上圖上加一點,並與上次畫的一點連起來。這做法很見效:所有學生的線條都穩步上揚。
學校不會放棄任何一名學生,對「後進生」特別仔細地輔導,這是芬蘭教育的最大成就——芬蘭人不視需輔導的學生為失敗者,卻視輔導為進步的手段。
所以,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佈的國際學生測試成績,芬蘭不但在學業上排名第一,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之中,芬蘭學生學業最優者和最劣者差別也是最小的。
也有人認為,這種做法會使對「高材生」的照顧減少,有礙于他們天賦的完全發揮。但事實證明,各種學習能力的學生同班上課,全班都可獲益。
桑塔荷馬就常把她的法文班分拆成2人至4人的小組,每個小組至少安排一名高材生。她說:「如果成績較差或中等的學生集中在一組,我自己就必須加入。但把成績較好和較差的學生安排在一起,較好的就可以説明較差的。我可以往來于各組之間,從旁輔導。」
桑塔荷馬的一段話可以說概括了芬蘭教育制度對學生的態度,即:耐心、寬容、力爭上游而不自滿,「如果我沒能教好一個學生,那麼,一定是我的教學工作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