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有一群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家長醒覺起來,反對向來本著有教無類精神辦學的聖士提反轉做直資。事實上,津校轉直資會帶來優質教育這論調當中的確有不少謬誤。容許小弟再篤爆一次。(其實只要有Common Sense的,一定能夠理解直資制度不公義之處)
轉直資能夠提升教學質素?
直資學校的「立法原意」是促進優質私立學校的發展,建立多元化的學校體系,為家長學生提供更多選擇。但仔細想想,普普通通、招生能力一般的學校根本負擔不來轉做直資的風險,因為只要學生人數減少,按人頭撥發的資助就會有所減少,因此我們多數只見到具高收生能力的津貼名校轉做直資,既能夠擺脫政府弊政,換來收生及教學自主,從此可以自行「揀卒」,又可以政府、學生兩邊收錢,何樂而不為?
試想想,一間津貼學校(尤其名校)轉做直資,營運開支理應不會突然大幅增加,例如水電煤等日常性支出不會改變,添置教材設備用不著太多金錢,校舍不可能大幅度擴充,原有老師的薪酬更加不會因為轉做直資而突然有所提升,而由於名校本身原來的教學模式已屬優質一派,剩下學校可做的可能就是請多幾位老師、做一些純粹錦上添花、為洗錢而洗錢的項目。這也大概解釋了為何直資學校一般都擁有巨額儲備,特別是那些一線名校尤甚。
前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趙明明曾進行一項研究,分析5,050名來自147間香港小學小四生的閱讀能力,發現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家庭亦擁有較多資源,學生在紀律、師生關係等評分亦較高,但與學校的營辦模式無關。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吳迅榮亦認同有關論點,直資學校雖然為家長提供多一重選擇,除教學彈性較高,可以搞小班、多些活動、聘請多幾位老師外,其實跟其他學校分別不大,亦從未有證據顯示教學質素和成效有明顯分別。
學費減免機制有助清貧學生報讀?直資學校沒有貴族化?
大家不會太善忘吧?審計署2010年踢爆全部72間直資學校多項違規行為,不單行政管治一團糟,坐擁百萬以至千萬儲備但仍照加學費,又剋扣清貧學生的助學金,更離譜的包括擅用學校的錢炒股、以校長校監名義自置物業、賑災捐款慘被「托水龍」等等,揭穿了直資學校「不務正業」的一面。
我們又可以計一計數,舉例轉直資後算你一年約$35,000學費,每班30人,一級五班,共六級,以此計算學校一年學費收入為$3,150萬,若學校遵守承諾撥15%作學費減免,助學金總額則只有$470多萬,僅夠20多個清貧學生免學費讀六年!
整個直資計劃演變下來,最後就是肥了直資學校,搞出一個「零和」學校體系,半點都不多元化。高昂學費阻隔了普通及貧窮家庭對優質教育的追求,規限了他們的選擇。再者,就算是負擔得來走去報讀了,絕對收生權還是掌握在校方手。這樣絕對減低社會向上的流動性,長遠有害香港人才發展。
現在的確是時候對直資教育RE-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