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中英雙劍合璧



香港是國際都會,不少港人自命英語能力不俗,但事實似非如此。一項國際性調查顯示,全球54個非英語母語的國家或地區中,香港只排第二十五位,較去年急跌13位,不單被「死敵」排第十二的新加坡拋離,也遜於印度、巴基斯坦、日本、韓國等地。而以分數計,香港也比去年下跌0.79分至53.65分,屬唯一退步的亞洲地區。

政府推行母語教學多年,從來沒有確實研究說明母語教學政策有助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興趣;相反,十多年來客觀事實告訴我們,學校、學生和家長被標籤和教學語言弄得團團轉,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斷下降,尤其英語的讀寫聽講都有問題。所以要統一的看來並不是教學語言,而是培養學生有良好兩文三語能力的目標。

至於要如何達到這偉大目標,自然是因應學校情況、教師和學生能力及科目讓學校可以自由採用以母語或英語教學和學習,再增撥課時及營造語言環境和機會讓學生鍛鍊(不是操練)普通話。

香港教育學院英語系教授李楚成先生、前教院助理教授鄧惠欣女士和《明報—教得樂》編輯、《倒瀉籮蟹的香港教育》作者王師奶均認為中英語言混合使用乃是香港特色之一,是港人最自然的溝通表達語言,亦是禁不來的所趨大勢,以生動的中英語混合教學應該更能夠刺激課堂學習氣氛,增加學生對課題的理解能力。

甚至前教統局(教育局前身)局長王永平先生2008年曾經在一個有關母語教學的公開座談會上批評政府對教學語言過於規管,認為中英文混合教學是可取的方向,關鍵只在於教師和學生的語文能力。港大教育學院副院長謝錫金教授亦贊同中英混用是可考慮的教學語言方向,並指出若課堂以純英語教學,往往會阻礙討論氣氛。

社會上的七十後和早期八十後,從使當年沒太多課外英文班,很遲才學ABC,在中英夾雜的教學環境中長大,但相信英語能力都比現在的年青一輩好。所以中英夾雜可能才是王道!

翻查資料,政府較早前公布為20102011學年起實施的微調教學語言安排作出一系列資源撥款及提升學生和教師語文水平計劃,包括:



筆者建議重新整合上述計劃和相關資源,以均衡提升學生和老師兩文三語能力為目標,以及因應中小學均等參與機會,調配資源撥款。例如:加入提升普通話會話能力計劃;除進修課程外,為語文科教師在校的教學支援亦同樣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