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公布就新設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諮詢文件,瞄準小一至中六學生,終極目標為加深學生對國情發展的了解,並提升對國民身份的認同。課程不設考試,但需要階段性評估,建議的評估機制不只老師需要評估學生,還需要家長評估及同學們互評,設下的目標也流於表面、虛無飄渺、抽象模糊,例如學生唱國歌時肅然起敬、為國家隊打氣時表現亢奮、為同胞的成就表達欣喜或感到自豪…。簡單概括而言,就是只限歌頌國家的成就,兼且義無反顧地愛國!
這套理念,放諸國內,應該很work。因為內地同胞大概還沉醉在國家崛起的歡愉,享受著經濟財富急速發展的成果,而且他們並不太清楚(甚至沒法知道)國家在人權法治、知識產權、道德水平、公民質素各方面的陰暗面。所以只要他們能夠繼續財源廣進,其他的都不太重要喇,可以亳無保留地愛國。(況且愛國分分鐘有So添!)
搬這一套到香港,有需要嗎?有成效嗎?
香港人可能談不上愛國,但至少一直以來(甚至殖民地時期) 都心繫中國,國家有難時我們義不容辭辦賑災,國家隊出賽時我們落力打氣,太空人升空我們為他喝采,學校裡我們唸中史,還有我們都曾為八九六四的學生動容落淚…
至於國情,香港人可能不盡知道中央政府、政協委員和機關部門的架構職能,但多得一國兩制、自由行和資訊流通,我們得知國家經濟實力正在飛升;除了奥運金牌選手、音樂天才…,也有趙連海、譚作人、艾未未這些被囚禁或被失踨的維權人士;除了進步中的龐大基建(如三峽大壩、高鐵、鳥巢等等)和航天科技,也有豆腐喳工程、毒奶粉、三聚氰胺、孔雀石綠、假煙、假葯、假蛋、假豉油…!
不過不得不承認,這好幾年國家的自由行和港府的移民政策確實扶助了香港經濟不少,旅客和新移民數字年年遞增。內地旅客除了消費,還有打尖、喧嘩、隨處大小便、掉垃圾、跟導遊開拖,甚至來搶生仔床位,搶奶粉、搶iPhone、搶iPad、炒股、炒樓…等等!弱勢社群近年也新增了新移民這個組別,分享港府提供的各式社會福利,還有財爺那六千蚊和唐司長的關愛基金!
由此可見,內地同胞和香港人在價值觀及生活文化上實在存在很大的差異。當通識科強調訓練孩子的獨立和批判性思考,這邊廂國民教育科卻在嘗試「植入」愛國情操,只歌頌成就,不容許報憂揭弊,不需要分析,豈不自相茅盾?學生每天從媒體或親身經歷感受國家和內地同胞的陰暗面,懂得批判性思考的大概會問這個國家值得我們愛、值得我們為它而驕傲嗎?
雖然香港政府可能急於向中央獻媚,硬推這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但橫豎不hea也hea了十多年,在中央政府未改變施法行政思維、改善社會價值觀和教育好內地國民之前,在香港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也是徒然。
再者…膚淺一點,學生哥還可能覺得愛國這課題很娘,要他們(尤其中學生) 好high咁唱國歌,很怕會被人說kai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