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被規劃的興趣班

早陣子,我們笑人盲搶鹽。但有沒有想過我們當家長和盲搶鹽的有時其實好似,人家話這個對孩子好的,那個有益的,我們就follow;尤其替孩子挑選興趣班、揀學校方面。香港地方細,資訊發達,雜音多,傳得亦快,很容易造就人云亦云。有得試堂觀課還好些,冇得試就唯有上網摷聽人講睇品牌,加上怕蝕底性格鬥嬴了理智,所以不要問只要信。今篇先略談興趣班之我見。

挑選興趣班時,往往是媽媽A話某興趣班好,介紹給媽媽B,之後便很快傳到媽媽CDEFG…,結果十個媽媽九個替仔女報讀了,當中媽媽們的對話大概是:「呢間好出名」「呢間好多人讀」「阿邊個個仔都有上」「呢間好多名師」「阿仔學得好開心」「阿女上左幾堂就進步左」「老師好有心機教」聽來比食鹽可以防輻射更抽象更冇科學根據!口碑呢家野很吊詭,聽返黎講果個個仔未必試過那個興趣班,但本住「互相幫助」精神都會湧躍八俾你聽,發表很個人的意見;有時也很像街頭騙案,一個話好就越來越多人話好,媽媽們就這樣迷迷糊糊下相信了這個班非讀不可。

最弊當中很少媽媽會深究那個「好」究竟在哪方面,「好」的定義是什麼?是夠出名多人讀?老師好?學得好開心?學有所成?這些都很飄渺不夠具體,出名多人讀是啥原因?老師好在資歴、經驗、方法還是夠心機夠愛心?學得好開心為之什麼?是引發了孩子的興趣還是每次上完都情緒高漲,湧躍跟你分享?學有所成是指什麼?有訂下目標嗎?而且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甚至是兩兄弟或是兩姊妹,孩子A認為好的不一定代表孩子B也會覺得好;老師的方法在孩子A身上work,孩子B不一定受;另外孩子資質天份必有差異又人夾人,老師對這孩子有耐性也不包保你的孩子能有完全相同的對待唷!人也怕出名,開首名氣少還能小班教學,出名後多人讀,小班變大班,之前的好質素能維持下去嗎?

現今一般香港中產家庭的孩子最少孭了四五樣興趣班上身,最低標準套餐大概包括英文、數學、普通話、繪畫、鋼琴等等。我也很疑惑這些是興趣班嗎?(尤其為甚麼有中英數?)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興趣班大概泛指一些體育項目(且球類居多)、樂器(不包括鋼琴)、合唱團、棋類、橋牌、集郵、砌模型、手工藝勞作之類,消閑娛樂性質居多,是真正的課外活動,每週期待的時刻,更因為是自己話事的興趣!

現今挑選興趣班過程一般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圈子選舉,話事人多數係阿媽(阿爸Optional),另加師奶甲乙丙丁提供資料,當中有多少個阿媽會認真諮詢孩子有沒有興趣,尊重孩子的意見?!最後很多時孩子上了很多不是自己興趣的興趣班,滿足了父母送孩子上興趣班的興趣!我是否一竹篙打一船人?舉個例你看看,在以前的社會沒有學琴的孩子普遍到不得了,能學琴的大多家境富裕或必有特別之處;現在的世風日下,家長們都不問興趣不管需要與否,困入琴房學左先講!沒有學琴的孩子可能會被當作怪物看待又或是家境有問題呢,我就是不信香港有這麽多天生貝多芬和朗朗囉!

長們也精神分裂或老人痴呆,孩子小時會鞭策他們勤練波/練舞/練畫/練琴,孩子興趣日濃、獲獎無數、甚至大時立志投身體育/藝術/音樂,長們就會群起搬出擔心學業/揾唔到食這些理由,order孩子放棄興趣放棄理想,卻忘記了當初是誰帶孩子們找到了興趣,鼓勵他們不停進步?!

社會在進步,我們當家長的口口聲聲說要給孩子最好的,替他們規劃了大半個人生的每一個瓣籌,管他們吃的、穿的、學的、跟誰人做朋友...,卻忘記了最基本的,就是把孩子放回規劃的中心,做好諮詢,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需要,給他們機會explore,慢慢發掘出屬於他們自己的興趣。不要把孩子這片最後最personalcomfort zone也納入規劃範圍!記著興趣可被培養,但不能夠被規劃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